北京“十四五”高精尖产业规划发布 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比将超3成

从助力全球战疫的新冠疫苗到“点亮”生活的人工智能,从身临其境的超高清视频到“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从解放双手的“黑灯工厂”到自主突破的集成电路……未来5年,京华大地将迎来新一轮产业巨变,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8月18日,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形成4至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换核、强芯、赋智、融合
2025年形成4至5个万亿级产业群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以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高精尖产业要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巩固产业调整转型的良好势头,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经过前期的创新积累和产业孵育,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了创新自主化的攻坚期、产业集群化的发力期和数字智能化的迸发期。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实现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规划按2025年和2035年设定了目标。其中,2025年主要目标为: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产化配套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更加显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2035年远景目标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实现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首都特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更加成熟,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保持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能力,广泛形成智能、绿色生产方式,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规划设定的重要具体指标包括: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到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到203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4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8到10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合理区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2441”产业体系
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规划披露,北京将积极培育形成2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4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4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

其中,2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布局海淀区、朝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医药健康在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方面构筑领先优势,北部地区重点布局昌平区、海淀区,南部地区重点布局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其中医药制造营收达到4000亿元。

4个特色优势产业分别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4个创新链接产业分别为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内容消费产业。

同时,北京将抢先布局一批未来前沿产业,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一批具有深远影响、能够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方向,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为高精尖产业持续发展培育后备梯队。

环京产业协同布局三大圈层

2035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2035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将全面形成,三地及北京内部各区域产业各有分工。

根据规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区将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京城南北也将浮现两条产业聚集带:北部地区对接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推动海淀、昌平、朝阳、顺义等区打造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南部地区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丰台、大兴、房山等区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带。

京津冀范围内,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进制造、数字资源优势,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加速科技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

尤其在环京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了三个圈层。第一个是依托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的环京周边地区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将加强与廊坊北三县、固安、保定涿州、天津武清等周边地区发展协作,促进北京“摆不开、放不下、离不远”的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产业链就近配套;第二个是依托北京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产业功能互补圈层,围绕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第三个是依托北京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城市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交通通道,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集聚。

为了保障规划落地实施,北京将全面提升产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财税、土地、人才等重点领域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一篇: 通知公告 | 北京市2021年度第四批拟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公示
下一篇: 构建新体系 启航新征程 北京发布实施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
Scroll To Top